双清区地处湖南省中部偏南,位于邵水以东,资江以南,北望新邵,东邻邵东,西南、西北和大祥、北塔两区一衣带水。双清区是1997年10月邵阳市行政区划调整建立的,由原东区主体及郊区的6个乡组成,因宝庆名胜“双清秋月”点缀其间而得名。现辖6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68个行政村、50个社区居委会。全区总人口为254576人,现有国土面积139.6平方公里。

    政区资源特点:农副土特产丰富,主要有大棚蔬菜、柑桔、葡萄、草莓、药材、荸荠、莲藕等。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境内矿藏有砂金、煤、铁、锰、钒、大理石、优质石灰石等。烟煤品质优良,市属新东、肖家冲、短陂桥煤矿座落境内。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91509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23889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0043万元,农业总产值23846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48元。全区有工业企业192家,固定资产原值1.2978亿元。初步形成了以纺织、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家。农业:到2003年底,全区有耕地面积73818亩,人均耕地面积0.29亩,粮食总产量达到21591吨,建成了优质粮食、高档蔬菜、优良畜禽、名贵花卉等生产基地。交通通讯:境内交通便捷,路网纵横交错,320国道、207国道、潭邵高速公路、洛湛铁路贯穿全境,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81.1公里。全区程控电话装机6万门,乡村全部实现电话程控化。移动用户已达到10多万户。城乡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4部。全区水资源丰富,有水库15座,资江支流邵水河和洋溪河流经全境。有小水电站2座,年发电量280千瓦时。城乡电网密布,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拥有图书馆、文化馆、花鼓剧院等文化机构,湖南省祁剧团座落在我区境内。社区文艺活动繁荣,现有各类文体队伍37个,各类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报刊上发表并获奖。现有区属学校42所。双清区景色秀美,众多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境内共19处文物名胜,其中省级1处,市级3处。宋代定名的宝庆(今邵阳)十二景,“双清秋月”、“佘湖雪霁”、“龙桥铁犀”、“洛阳仙洞”、“山寺晚钟”等均在境内。双清公园亭阁相映,曲径通幽;东塔、北塔隔江相望,相得益彰;水府庙飞檐翘角,荷花修竹相映成趣;人民广场的街心花园、巨型雕塑、音乐喷泉,展示了邵阳欣欣向荣的新风貌。座落在两路口的“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是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受到人们的景仰。

  双清区于1997年10月成立,地处衡邵丘陵盆地,丘岗起伏,地势平缓,属中亚热季风湿润气候,光照充分,雨水丰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交融,“双江秋月”、“佘湖雪霁”、“洛阳仙洞”、“山寺晚钟”等宝庆名景均在境内,双清公园、东塔公园、水府庙小游园,广场街心花园、佘湖公园等景区令人流连忘返。
双清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以火车站、汽车站为依托,城区干道纵横交错,娄邵铁路、320、207国道穿境而过,特别是已全线通车的潭邵高速公路和即将开通的洛湛铁路邵冷段进一步巩固了双清区的交通枢纽地位。

    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制订出了“活市兴工、扩城富农、科教领先、开放带动”的五年发展战略。一个“开放、文明、繁荣、富强”的新区正迎来新世纪的曙光。2002年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9亿元,农民人平均收入2800元。

  双清区市场繁荣、商贾如云,是市区的商贸中心和邵东——市区——新邵“民营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区共有个体工商户8302户,电器、汽配、布匹、服装、副食、饲料、建材等行业的十多家专业批零市场,形成了联结城乡网络型市场结构。其中湘运市场、日恒电器城、湘黔建材城、邵阳布市、三眼井综合市场等正在向全省乃至全国文明市场迈进。主要产品有雅马哈油箱、猎豹汽车油箱、柴油机弹簧、纺织品、水泵、玻纤布、润滑油、蓄电池、水泥、饲料、纸张等,已形成了汽配、化工、纺织、建筑建材、造纸、饲料等六大支柱产业。农业正从单一型的小农生产迅速向综合开发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